一、绪论
• 学校是传授知识、培养人才的场所,教育的发展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互相影响、互相制约的。
• 教育—科技—生产力—经济—社会发展
• 学校建筑是教育必具的物质条件,学校建筑规模和标准受一个国家的体制、经济影响。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,兴建很多新校舍,“希望工程”是扶持教育的一项措施。
• 国家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投入,近几年校园建筑数量上呈现出逐渐增多,校园建筑设计倍受到社会的关注。
• 鲜明的校园特色不仅是校园规划设计的首要目标,也是展现新校园形象、唤起师生共鸣、提升校园活力的关键。(图)
二、重点内容
• 初步掌握建筑设计步骤与方法;
• 掌握参观考察、整理调研报告的基本能力;
• 初步理解及掌握中小型建筑的一般组合规律;
• 熟悉建筑功能、进行总平面设计、单体建筑设计;初步掌握功能分区、内外关系、流线关系的安排。
• 逐步提高室内外空间的组合与安排能力;
• 提高各阶段草图与正式图的表达能力。
三、设计思路的组织:
建筑设计中几组关系的思考
功能与空间形态的关系
由一种功能决定形式的线性制约,过渡到功能与形式组合的良性互动
多组空间体量的关系
由单一功能要素的排列转向对复合空间形态要素的综合思考
功能关系
注重“主”与“从”、“内”与“外”、“闹”与“静” 之间的区分与关联
交通关系
人流、车流、物流的区分,“内”与“外”、 “主”与“次”的区分。做到流线简捷顺畅,避免相互交叉、干扰和迂回,力求主体流线流程短捷
“总”与“分”的关系
“由总到分”——
立足于环境、功能的总体分析,统筹内在的功能要求与外界的道路、地形、环境及城市布局等因素,为方案设定总体构想框架
“由分而总”——
以部分的特征及功能要求为依据,协调各部分的需求矛盾,进一步调整总体构想
设计构思的过程,是一个“由总到分”、“由分而总”循环渐进的过程
四、中学设计的主要步骤
先做总体规划,后做单体。
⑴分析任务书——对设计任务书条件、建筑功能、基地条件如朝向、车流和人流线等进行分析。
⑵总体规划——考虑学校的主入口、次入口,运动场,各单体建筑的合理位置(满足规范要求),教学用房建筑朝向及间距。
⑶各单体建筑功能——普通教室、实验楼、综合楼、行政楼等
五、建筑设计的方针
不同的社会、不同国家、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设计要求
适用、经济、美观——是我国现有的设计方针。
六、学校规模与班级人数
1.班级人数
国家教育部规定:
小学 45人/班 (近期)、40人/班 (远期)
中学 50人/班 (近期)、45人/班 (远期)
• 学校规模
一般6,12,18,24……60; 小学六年,初、高中各三年(可分为初级中学、高级中学或完全中学)
• 初级中学:全部是初中的学校。
• 完全中学:有初中、高中的学校。
• 高级中学:全部是高中的学校。
2. 中小学校规模的确定—— 明确设计的依据
• 面积规模
用地定额:小学10-21.8㎡/人,中学10-28.8㎡/人 ,用地紧张地区或市中心10∼12㎡/每生。
建筑面积定额:小学5.6-8.0㎡/人,中学8.1-9.2㎡/人
• 建筑容积率: 小学 <0.8 , 中学 <0.9
• 绿化用地: 小学 >0.5㎡/人, 中学>1 ㎡/人
• 服务半径:
小学 <=500m 中学<=1000m,